East asia study course677 (90)
《產業分析》展店已非首要目標 餐飲業現3新趨勢
〔記者蘇福男/梓官報導〕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輔導業者拓展石斑魚內銷市場,首波鎖定外燴、餐廳等通路,梓官區漁會初試啼聲即拿下2300萬元訂單,今、明2天熱鬧舉辦促銷活動。 觀察各細項業別的銷售額(詳見圖5),可發現餐食業的銷售額明顯高於其他業別,106年的銷售額超過4,000億元,近五年餐食業、外燴及團膳承包業、飲料業的銷售額均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。 在業者家數方面,我國餐飲業之家數在過去5年呈現逐年增加的現象(詳見圖2),106年為13萬家,近年來逐漸成長,至110年成長為16萬138家,年均成長率為4.0%。 PichaEats以餐飲這個龐大的商機為切入點,將難民帶在身上的特色和技能——異國料理和廚藝——充分發揮,在競爭激烈的餐飲紅海市場中,開創出新的藍海市場,占據一個區隔鮮明的位置。
此外,饗賓餐旅亦著手發展IT系統,從B2C建立會員系統、外送系統及電商系統,進而發展至B2B,整合人資、採購、生產等系統,積極朝數位科技化餐飲業邁進,並計畫2024年股票掛牌上市。 是故,為因應餐飲業人力短缺問題,結合新興科技發展智慧餐飲服務為餐飲業重要的發展趨勢,未來可引進智慧點餐機、餐盤回收機器人等智慧科技設備,不僅能填補人力缺口,亦可創造全新的服務體驗;此外,透過智慧科技取代人力繁瑣之工作,可將現有人力予以更高層級的訓練,帶動整體人力升級。 在創造差異化方面,食物永續為餐飲業未來發展之方向,規模較小的餐飲業者可結合在地食材及文化特色創新料理,提升整體餐飲品質;而大型連鎖品牌方面,除了嚴格把關食品安全之外,可結合供應鏈,朝食物永續方向落實。 此外,為尋求新的成長動能,大型連鎖品牌積極布局東南亞及歐美等餐飲市場版圖,亦是未來的發展趨勢。 面對國內餐飲產業劇烈的競爭強度,若能解決國內餐飲業所面臨之瓶頸,洞悉國際情勢,拓展全球市場,將能創造龐大的商機。
台灣外送平台在餐飲產業的滲透率近兩年快速攀升,不過整體2020上半年外送平台平均滲透率仍僅有1.6%,以台灣全年高達7,000億新台幣的餐飲消費市場為基礎,仍有極大的規模成長潛力,而這也是兩大外送平台採取「燒錢搶市佔」的策略主因,希望在挹注高昂資金換取市佔優勢後,於市場迎來爆發性成長時取得結構性優勢。 以外送平台為核心,包括台灣在內,全球許多國家的餐飲業經營模式與店鋪型態都迎來了大幅度轉變。 而全家則是觀察消費者需求,持續拓展各項生活服務,像這次推出的全新預購服務「marry 外燴 me」,其最大特點為單店訂購、多店取貨,即民眾至FamiPort預購喜餅、婚禮小物後,可依親友需求指定到貨時間與取貨的全家店舖。 家樂福表示,外燴服務市場競爭激烈,除了菜單的豐富度,也推出新鮮直送的現切現煎服務,為加入戰局的一大利器。 此外,企業派對常見的家庭日也能舉辦,或是可依照寵物飼主需求,為貓狗寵物們訂作適量的毛小孩料理。
另一方面,隨著民眾健康意識抬頭,以及疫情的推波助瀾下,加上消費者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提高,健康飲食風氣興起,植物肉、燕麥奶等植物性餐食逐漸出現在市場上,例如:「八方雲集」推出植物肉水餃;肉品大廠「大成」跨足植物肉市場,旗下勝博殿、檀島等品牌皆推出新創肉菜單。 目前市場上對植物性餐食的接受度不一,植物性餐食是否能從小眾市場邁向大眾商機,成為未來餐飲趨勢仍有待觀察。 餐飲業進入門檻低,加上商品同質性高,因此容易被快速模仿,隨著同業之間競爭加劇,餐飲市場逐漸趨於飽和,為強化市場競爭力,愈來愈多業者嘗試提供多元化服務,並致力於服務品質的提升,積極建立品牌形象,強化商品附加價值,創造差異化的服務體驗,以與其他業者做出區隔。 自2020年起,受到COVID-19疫情影響,餐飲市場受到衝擊,傳統經營模式受到挑戰,如何在競爭愈趨激烈的餐飲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,將是餐飲業者們所面臨之課題。 台灣外送產業雖然迎來爆發性成長,但同時我們也觀測到外送平台每單消費金額持續降低,對於由餐廳、平台以及外送員共同支撐起的產業生態圈形成嚴峻挑戰。 Uber Eats美加負責人也不避諱地指出,不同於過去專注於獨家合作餐廳的策略,目前更希望的是「架構出永續的經營模式」,在合理的利潤空間下,摸索出與合作夥伴以及用戶間互惠互利的良性關係。
網路銷售額持續攀升,占整體零售業營業額比重由2020年第1季9.2%升至2022年第2季12.4%,第3季因消費者重返實體店購物,拉高實體門市營收規模,雖網路銷售持續成長,但占營收比重降為10.8%。 除此之外,疫情催化下,宅經濟成為主流,大型餐飲品牌投入電商平台開創另一戰場,例如旗下有饗食天堂、果然匯蔬食等多個吃到飽品牌的「饗賓集團」,推出美食電商平台「饗在家EAT@HOME」;「王品集團」也優化原有的線上零售服務系統,推動「王品瘋美食購物網」。
尤其雖然台灣整體外送市場規模激烈膨脹,但每單消費金額近兩年卻不斷下滑,2020年3月份更跌破新台幣200元,窮忙隱憂猶如芒刺在背。 2012年foodpanda進入台灣、2016年Uber Eats宣布登台,台灣餐飲外送市場開始逐步增溫。 目前台灣外送平台產業已形成兩大外資龍頭對抗、本土新創湧入、以及專業第三方物流、不動產服務、資訊系統、電商平台異業跨足的豐富產業生態。 通路業者除賣商品外,也越來越強調給消費者不同的服務,像是家樂福更推出外繪服務,不僅熟食、點心、飲料都能量身訂作,甚至連新鮮現切料理都有。 而全家旗下電商平台「全家行動購」瞄準結婚商機,觀察消費者需求,集結各項婚禮周邊需求,推出全台首創預購服務「marry me」。 飯店業者提高餐飲收入的策略包括:1.餐廳改裝,2.菜單推陳出新頻率增加,3.增加客座場次與頻率,4.開拓外燴市場,5.擴大搶攻婚宴商機,6.爭取各商會協會商務聚餐訂單,7.搶進食品零售市場,8.與外送平台合作,9.搶進伴手禮市場,10.與精品或發卡銀行結盟開拓多元銷售通路。 主要國家零售市場受疫情影響已逐步降低:我國、美國與南韓受惠補助與紓困方案推動,加以消費者轉往線上採購,淡化疫情衝擊,零售業營業額於2020年及2021年創下新高,且今年1-10月營業額明顯較疫情前同期成長,分別增加10.7%、32.0%及17.4%。
在PichaEats成立之始,團隊便獲得來自馬國新創資助平台MaGIC(Malaysian Global Innovation & Creativity Centre)的創業輔導和資金,讓PichaEats在成立不到6個月就開始獲利。 站穩腳步後,PichaEats便積極拓展團隊規模並持續尋求外部資金,也陸續獲得來自芝華士創投(Chivas Ventures)和安聯集團的資助和經營輔導,讓PichaEats得以在短時間內奠定良好的組織基礎,有助於之後的商業發展。